吃的享受和学问 ——读袁枚《随园食单》 李国文 我们读《三国演义》,曹操对降将关羽“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”,那餐桌上肯定水陆杂陈,觥筹交错。可究竟是些什么呢?连作家罗贯中都一抹黑,能指望他给我们什么答案?我们读《水浒传》,除了“大块分肉,大碗喝酒”,除了人肉馒头,除了酒精度不高还有不少沉淀物,必须沥过方可饮用的酒外,忠义堂上那些好汉吃什么喝什么,谅施耐庵也相当懵懂。 作家既然都说不出名堂,读者怎能不跟着一块糊涂?因为孔孟之道,因为“君子远庖厨”,古代中国文人能吃会吃而讳言吃,最假惺惺了。尤其不肯在笔下认真其事,实实在在,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地写吃,对后人来说,是很不够意思的。 从泽及后人的意义来讲,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,可谓“善莫大焉”,使我们了解到乾隆六下江南大致吃些什么,也了解了当时江浙一带鱼米之乡能够吃点什么。 袁枚(—),清乾隆年间江左三才子之一,一个绝对的享乐主义者,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美食主义者。他极其会吃,善吃,能吃,而且用心去吃。他活了81岁高寿,拥有80来年的吃龄,积40年孜孜不息之努力,将其口腹享受之精华、之精彩、之精粹,写出一本在中国饮食上空前绝后的著作《随园食单》来。 为什么说它是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呢?因为中国自古至今的食谱,都是技术性的阐述、数字化的概念,而袁枚写他自家随园私房菜的食单,文化气味强烈,文学色彩浓郁,文人风雅十足。这本书不厚,字不多,一时半刻即可翻阅一过。留给你的第一印象:此老真会吃;留给你的第二印象:此老真会写吃。 吃,是一种享受;会吃,却是一门学问。并非所有人都能把到嘴的美味佳肴,说出子午卯酉,讲得头头是道。而提起笔来写吃,写得令人读起来津津有味、口舌生香,那才是作为一个美食家的最高境界。 《随园食单》就是这样一位懂吃、会吃、又能写吃的高手的经验结晶。 今人写吃,容易;古人写吃,有障碍。孟子说过,“君子远庖厨”。袁枚却逆反圣人的教导,突破世俗的看法,来做这件不登大雅之堂的勾当。这一点,我钦佩袁枚的勇气。 今人写吃,容易,但写来写去,舔嘴巴舌,馋涎欲滴,终究属于一斑半点的心得、一鳞半爪的体验,充其量,只能当作食典中的一个词条而已。而袁枚的这本小册子,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版的中国饮食百科全书,将一千年来长江流域一带中国人的吃,囊括一尽。这一点,我钦佩袁枚的渊博。 今人写吃,容易,那些“吃嘛嘛香”的酒囊饭袋,那些“脑满肠肥”的饕餮之徒,写一点吃的享受、吃的幸福,谅不大难。但要写出一点学问、一点道理,用文字精彩地表达出来,就玩儿不转了。有会吃的嘴,不一定有会写的手;有会写的手,不一定有袁枚手下的才气;有才气,而没有“余雅慕此旨,每食于某氏而饱,必使家厨往彼灶觚,执弟子之礼。四十年来,颇集众美”的实践,也难臻于完善。这一点,我钦佩袁枚的执著。 由此三者,我很想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古代菜谱。 说实在的,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,很少有像点样子的典籍拿得出手。因为中国人吃得不讲究,不光是“忙时吃干,闲时吃稀,不忙不闲时干稀搭配”的凑合对付,而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贫穷状况,决定了温饱问题之难以解决。家无隔宿之粮,一饭难求还侈谈美食,人家会以为你是神经病的。 除了曹雪芹那样昨天的富家子弟,穷到“举家食粥酒常赊”,尚有薄粥糊口,才耐不住在笔下重温昔日的美食,来一次精神会餐。而对赤地千里的饥民来讲,对枵腹绝粒的饿莩来讲,想到的只能是如何革命、如何食人,还能有什么美食的追求? 袁枚此人,生前身后,颇多訾议。独他这本食谱,倒一直被视为食界指南,传布甚广。据说,此书有过日文译本,译者为青木正儿。至今,淮扬菜、本帮菜、杭菜、徽菜,万变不离其宗,跳不出这本食单。 清人梁章钜在其《浪迹丛谈》里,凡谈及饮食,无不推介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,认为袁枚“所讲求烹调之法,率皆常味蔬菜,并无山海奇珍,不失雅人清致。”看来这本虽薄薄一册,但极具文采的《随园食单》,总算填补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空白。 唐朝没有袁枚,我们不知道唐朝人吃什么和怎么吃;唐以前的朝代也没有袁枚,我们更不知道那些朝代的人吃些什么和怎么样吃。近人尚达先生专攻唐史,著《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》一书,对于唐代吃食,也只是转抄前人记载而已。 我们如今在古籍中看到的,诸如“馎饦”、“饆罗”、“焦槌”、“馉脯”、“不托”、“胡饼”等唐代食物,当时在长安街头大概是可以随便买到的小吃。但这些究竟是些什么东东呢?很难有行家说出个子午卯酉了。 再如宋代苏轼,这也是个美食家,东坡肉,就是他的发明。当他流放海南儋州后,思念中原饮食,遂有那段“烂蒸同州羊羔,灌以杏酪,食之以匕不以筷;南都麦心面,作槐芽温淘,渗以襄邑抹猪、炊共城香粳,荐以蒸子鹅;吴兴庖人斫松江鲙。既饱,以庐山康王谷廉泉,烹曾坑斗品茶”的佳话,才给后人留下这道颇近似西人圣诞节火鸡大餐的菜式。但若是能像曹雪芹那样写他的“莲叶羹”、“茄鲞”,比较仔细地交待选用之材料、制作之过程,何以“温淘”而须“槐芽”?何以“抹猪”必用“襄邑”?因何“炊香粳”而“荐子鹅”?因何“灌杏酪”而“蒸羊羔”?如果留给后人更多有关这些细节部分的参照系数,也可以弄出赚食客钞票的如同红楼大宴一样的东坡大餐呀! 袁枚能写这本《随园食单》,这真得感谢乾隆皇帝,要不是他老人家一个劲地压迫文人,那么狠、那么毒,到了赶尽杀绝的程度,弄成万马俱喑的局面,也许袁枚不会花40年工夫,念兹在兹地写他这本饮食大全了。袁枚生于“盛世”而未被杀头,是其幸;但碰上乾隆,他只好风花雪月,大谈饮食之道,是其不幸。 袁枚,字子才,号简斋,别号随园老人。钱塘人,乾隆进士,曾任溧水、江浦、沭阳、江宁诸县县令。为官9年,32岁时急流勇退,辞职回家当老百姓了。由此可以看到,乾隆年间那严酷的文化统治,对诗人所产生的噤若寒蝉的效应。 所以唐之出现李白、宋之出现苏轼,因为那样的时间和空间的外部条件下,尚留给天才生存和发展的一线生机。而嗣后的元、明、清,如龚自珍所云:“避席畏闻文字狱,著书都为稻粱谋”,即使李白转世、苏轼再生,也恐怕如袁枚、如龚自珍:振作做诗,唯恐惹祸;老死牖下,心又不甘。既没有勇气反抗,也没有胆量造反,只能做一个从生理到心理、从精神到肉体皆被阉割的文人,苟且而已。 大概稍晚半个世纪,俄国的普希金(—)、莱蒙托夫(—),德国的歌德(—)、席勒(—),英国的拜伦(—)、雪莱(—)这样伟大的诗人即将走上世界文学的舞台,产生出世界级的影响。而才华天分不弱于这班大师巨匠的袁枚,一生被那位文字狱皇帝罩着命门,只有沉沦一道。他晚生于乾隆5年,先死于乾隆两年,终生在乾隆淫威的阴影下,用本该写出石破天惊作品的力量,来搞这样一本聊胜于无的吃喝之书。你说,在文字狱大门敞开着像张开的吃人虎口的前面,他还能干些什么? 《随园食单》:赴一场美食与人生的盛宴 -11-20有美堂 《典论》云:“一世长者知居处,三世长者知服食。”一代尊贵者,知道建筑舒适居处,三代尊贵者,才能真正掌握饮食之道。可见对饮食的领悟,需要长期的环境熏陶,花了一辈子的时间也不一定有所得。 袁枚,清代的大美食家,被后人奉之为“食圣”。他为人率真放达,曾说自己“好味,好色,好葺屋,好游,好友,好花竹泉石,好琏璋彝尊、名人字画,又好书”。将这“好味”放在“色”、“葺屋”等这些喜好之首,可见袁枚对饮食的痴迷与推崇。 袁枚在72岁时,写下《随园食单》一书,详尽地介绍了种南北菜肴饭点以及当时的美酒名茶。这小小的《随园食单》里,有的不仅仅是一道道美味佳肴,更蕴含着广阔的社会人生。 一.《随园食单》中的家厨其人 在《随园食单》的《序》里,袁枚道出此书产生的缘由,“每食于某氏而饱,必使家厨往彼灶觚,执弟子之礼”,可见袁枚的好学,同时他的家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这位家厨,可是一代名厨王小余,厨艺高深。他曾拒绝重金所聘,一心做袁枚的家厨,在王小余看来,“知己难,知味尤难”。在王小余去世后,袁枚悲痛万分,“每食必为之泣”,于是为他写了一篇悼文《厨者王小余传》,王小余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唯一死后有传的名厨师。 王小余,“工烹饪,闻其臭香,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”,他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,这些实践中的经验,对袁枚有很大的影响,《随园食单》中有很多内容都得力于王小余。 在《厨者王小余传》中,王小余曾说道:“物各有天。其天良,我乃治。”言简意赅地点名了食材的重要性。袁枚在《须知单》里的首篇《先天须知》中亦有所提及: 凡物各有先天,如人各有资禀。人性下愚,虽孔孟教之,无益也。物性不良,虽易牙烹之,亦无味也。指其大略:猪宜皮薄,不可腥臊;鸡宜骟嫩,不可老稚;……大抵一席佳肴,司厨之功居其六,买办之功居其四。 袁枚擅长运用比喻,深入浅出地讲解烹饪理论。在这里,他将事物有不同的天性和每个人有不同的资质本性联系在一起,旨在说明食物原料的重要性。如果食材低劣,就算是名厨来烹饪,也回天乏术,难成一道美味。最后,袁枚将掌厨的功劳和食材买办的功劳六四分,可见食材选购者的重要,因为他需要掌握食物原料的选材知识和技巧,买到质量上乘的食材,才能让厨师得以施展自己的烹饪技能,否则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 此外,袁枚在《上菜须知》这一篇中写到: 上菜之法:盐者宜先,淡者宜后;浓者宜先,薄者宜后;无汤者宜先,有汤者宜后。且天下原有五味,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。度客食饱,则脾困矣,须用辛辣以振动之;虑客酒多,则胃疲矣,须用酸甘以提醒之。 袁枚从咸淡、浓薄、干汤三方面,讲述了上菜的先后顺序,以及菜肴味型的变化对食欲的影响。人的味觉需要不同味道的菜肴来刺激,若是一直食用单一味道的食物,会引起味觉的审美疲劳,容易产生厌食的状况。所以,需要通过菜肴味道的适当转换,来刺激食客的食欲,使其保持一定的兴奋度。 这与王小余所说的“浓者先之,清者后之,正者主之,奇者杂之。视其舌倦,辛以震之;待其胃盈,酸以厄之”,原理相类似。由此可见,家厨王小余为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的创作,提供了不少烹饪方面的独到见解。 二.《随园食单》暗含的交友圈 四十年来,袁枚广泛收集各家的烹饪技法,将其汇集保存,编成《随园食单》。这一份食谱,其亮点在于有近半数的内容都标注了食谱的来源。在书中,常可以看到“某某家,制之精极”、“惟某家某某,颇得其法”等语句,这不仅表达了袁枚个人的仰慕之情,也从侧面体现出袁枚的交友圈。 在那些注明某家的美食里,提及的人名称谓甚多,有官僚权贵,如尹文端公、萨制军、杨中丞、冯观察、蒋侍郎等;还有一些文人雅士(如杭菫浦),僧侣道士(如定慧庵僧、朝天宫道士),市井人物(如陶大太),可见袁枚的交友范围之广,但主要还是以南京、苏州、扬州、杭州等城市为中心。 书中提及次数最多的人物,就是尹文端公和杨兰坡明府,在书中各出现过五次。 尹文端公,即尹继善,字元长,号望山,谥文端。雍正朝进士,曾任巡抚、总督等职,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。在《江鲜单?鲟鱼》、《特牲单?尹文端公家风肉》、《特牲单?蜜火腿》、《杂牲单?鹿尾》、《饭粥单?粥》中,尹文端公都有出现,说明袁枚和尹文端公经常往来,交情不浅。并且两人经常互赠食物,《随园诗话》中有记载: 除夕,公赐食物。枚以诗谢,末首云:“知公得韵便传笺,倚马才高不让先。今日教公输一着,新诗和到是明年。”公见之,大笑。 在《与随园主人书》中,尹继善还提及: 风肉一盘送上,谢代笔者之劳,兼谢在旁磨墨者之劳。 对此,袁枚答书,写下《答相国》: 蒙赐风肉一盘,古人所谓千里脯,注疏中所谓凉州乌翅者是也,公食大夫礼中最为珍贵,夫子频频颁来,且云以劳有功者,枚闻之瞿然。 ——(《小仓山房尺牍》卷一) 至于出现次数最多的另一人,杨兰坡明府,即杨国霖,字兰坡。汉魏以来,对太守、牧尹,皆作明府。唐人则称县令为明府。杨国霖在《戒单?戒停顿》、《海鲜单?燕窝》、《特牲单?杨公圆》、《羽族单?卤鸭》、《水族无鳞单?剥壳蒸蟹》中有出现。杨国霖家的美食,现杀现烹、现熟现吃的鳝鱼羹,以柔配柔、以清入清的冬瓜燕窝,大如茶杯、细腻绝伦的杨公圆,以酒烹制的卤鸭,南瓜肉拌蟹,都让袁枚印象深刻,记入食单中。 袁枚的随园食单,不只在于讲述做菜的过程,更是以佳肴为中心,加之相关的趣事,从而显现作者周遭的交际圈子。 三.《随园食单》里的酒元素 《随园食单》的最后一篇是《茶酒单》,其中袁枚介绍了金坛于酒、德州卢酒、四川郫筒酒、绍兴酒、湖州南浔酒、常州兰陵酒、溧阳乌饭酒、苏州陈三白酒、金华酒、山西汾酒这10类酒。虽然他天性不近酒,但他擅长从酒的色泽、口味、酿制时间等来说明各类酒的特点。 在书中,他这样写到: 于文襄公家所造,有甜、涩二种,以涩者为佳。一清彻骨,色若松花。其味略似绍兴,而清冽过之。——《金坛于酒》 卢雅雨转运家所造,色如于酒,而味略厚。——《德州卢酒》 湖州南浔酒,味似绍兴,而清辣过之。亦以过三年者为佳。 ——《湖州南浔酒》 金华酒,有绍兴之清,无其涩;有女贞之甜,无其俗。亦以陈者为佳。盖金华一路水清之故。——《金华酒》 每一道美食的特质,只有品尝过,才有所感知,美酒亦如此。袁枚自称一向不饮酒,但在这些美酒面前,他也为之倾倒。袁枚能够巧妙地运用几类酒的比较,即使读者不曾尝过这些酒,但在他的叙述中,每一类酒都具体可感,让人浮想联翩。 由于当时风行绍兴酒,大家对这酒的特点颇为熟悉。所以袁枚基于普通大众的想法,在描述一类酒的时候,常与绍兴酒作比较,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酒的特质,如上述列举的《金坛于酒》、《湖州南浔酒》、《金华酒》。 但是酒,除了在《茶酒单》里出现,还以佐料的身份,遍布食单的各个角落。烹饪用酒,已是《随园食单》的一个特色。《须知单·作料须知》中讲到,“酒用酒酿,应去糟粕……酒有酸甜之异……”在《须知单·调剂须知》中又提及:“有酒水兼用者,有专用酒不用水者,有专用水不用酒者。”从这里可以看出,酒和水在袁枚看来,都是重要的调剂品,两者在食物的烹饪中,地位不分上下。 据统计,加以酒作辅助的佳肴不在少数。虽说《江鲜单》只有六道菜,但每道都用到了酒,或将鱼以蜜酒酿,或烹饪时加酒,这时酒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除腥。《羽族单》共收有47道菜,其中有28道菜用到了酒。《特牲单》中有43道菜,其中亦有22道菜使用了酒作为佐料。可见这酒的使用,在菜肴制作中是十分的常见。 不过,在具体菜肴的烹饪中,使用的酒的类别也有所不同。以《羽族单》中的用酒菜肴为例,“鸡松”、“徐鸭”加的是百花酒,“蒸小鸡”、“蘑菇煨鸡”、“干蒸鸭”、“煨麻雀”用的是甜酒,“蒋鸡”用的是老酒,而“煨鹩鹑、黄雀”则加的是蜜酒,其他佐以酒的佳肴未提及酒的具体类别。 对于酒的具体使用,其方法不尽相同,大致有以下几种:一是用酒煮,“捶鸡”便是将整只鸡捶碎,用酱油、酒烹煮。二是用酒煨,“灼八块”是将一只嫩鸡,斩成八块,在滚油里炸透,去干油滴,加清酱一杯、酒半斤,煨熟便起,无需加水。三是用酒焖,“鸭脯”这道菜选用肥鸭,将其斩成大方块,用半斤酒、一杯酱油、笋、香菇、葱花焖煮,收汁起锅。四是用酒蒸,杭州商人何星举家的干蒸鸭,将一只肥鸭洗净斩八块,加甜酒、秋油,淹满鸭面,放磁罐中封好,再放到干锅中,以文炭火蒸煮。五是采用酒、水一同煨煮,“栗子炒鸡”的做法就是将鸡斩成块,用菜油炸炒,加一碗酒、一小杯酱油,一碗水,煨七分熟,然后将栗子煮熟,和笋一齐下锅,再把鸡煨熟后起锅。 酒,既能解忧,亦可佐菜,妙哉! 袁枚,爱吃,讲究吃,还会写吃,南北美食,尽在笔下。他搜罗来这些名菜食单或是私家秘方,旨在让天下美食传之后代,让后人有章可循,但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位老饕的饮食经验,更是他丰富的人生阅历,同时也是一脉美食文化的传承。 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北京哪个医院可彻底治愈白癜风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