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/3/10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广场夜谈听民声现场质询解难题

孙燕

“我来村里工作已经好几年了,能不能和本村村民一样参加村委会选举?”

“我儿子身体残疾,儿媳长期生病吃药,孙子已到入学年龄,家庭长期没有固定收入,能不能享受低保?”

……

年5月的一天傍晚,沭阳县桑墟镇第七场“广场夜谈”正在蔷薇河村如期举行。村党支部书记李长凤、村委会负责人王初先、村会记潘树广现场述职,回答群众质询,与会党员和群众对村干部述职情况进行现场评议质询,多名村民参加“广场夜谈”。时任镇党委书记姜若鸿、镇长相如斌现场旁听。一个多小时的夜谈,流程紧、内容实,像这样的“广场夜谈”,已在沭阳县每个村居制度化运行,定期举办。

“广场夜谈”产生背景

01

姜若鸿告诉我们,年他到桑墟镇任党委书记,连续处理了几起群众越级上访事件,发现一些村干群关系紧张,村民不愿对干部讲真心话。这些现象引起了他和镇党委政府班子的高度重视。经过梳理,发现桑墟镇村级治理存在以下问题,亟待解决。

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不力。部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严重老化,三分之一超过60岁,后继乏人。有的村组织软弱涣散,动员群众权威不足、为民办事能力不强。有的村民“不信组织信上访”,多年上访,党的基层组织阵地存在失守风险。

二是干群关系紧张。一些村干部落实上级政策打折扣、做选择;有的村党务、村务、财务不公开不透明;有的村干部对土地流转等大问题一人或几人任性决策,小问题“选择性失明”;个别村干部甚至对反映问题和提出正常需求的村民“推绕拖”。

三是乡风陋习难改。前两年,桑墟镇赌博成风,造成一些家庭负债累累,社会影响不好。在红白喜事方面,存在铺张浪费、低级庸俗的现象,影响了移风易俗改革和文明乡风建设。

针对上述问题,如何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建、保障群众权益、融洽干群关系、培育乡风文明,走出一条乡村善治之路,成为摆在桑墟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课题。通过实践探索,“广场夜谈”应运而生。

主要做法和成效

02

年4月以来,沭阳县从桑墟镇开始,逐步向其他乡镇推广,在全县13个村居试点采用“广场夜谈”的方式,通过群众问询质证、充分表达,干部释疑解惑、回应需求,逐步搭建起村民与村“两委”、镇党委政府的“连心桥”,提升了政策和决策的透明度,融洽了干群关系,促进了乡村治理现代化。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就是,坚持三个“统一”。

一是统一时间地点。坚持做到“群众休闲我服务,群众需要我在岗”。针对白天上班、无人在家这一实际情况,利用村民晚上休闲、广场娱乐的机会,集中开展现场提问评议。同时,坚持就近原则,一般选择村里的广场、党群服务中心空地、学校操场等地点作为夜谈场地,有利于群众放松心态、积极参与,真正实现在“家门口”拉家常、话发展。截至笔者调研时,13个试点村居已开展“广场夜谈”22场次,90%以上夜谈在村居党群服务中心门前广场举行,累计吸引2万余名群众参与。

二是统一参会主体。坚持“2+1”原则(村民、村“两委”为主,乡镇为辅),构建三方共同参与机制,有效拉近了干群距离。村民作为质询方,主要负责测评打分、问政质询、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建议;“两委”作为被质询方,一般由“三大员”(即村党组织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和村会计)参加,充当述职主体、回应主体以及测评对象、质询对象;乡镇作为第三方,一般由党委书记、镇长和驻村干部参加,担任“主持人”“总结人”“点评人”“调解员”等角色。

三是统一会议程序。实行“五步走”程序,严格流程管理,确保“广场夜谈”有力有效开展。第一步,提前发布公告,明确时间、地点、人员、纪律等,方便村民提前做好参会准备;第二步,会前测评村“两委”,发放并收集村级领导班子和村干部满意度测评表;第三步,进行“三大员”述职,让村民了解过去一年(或一段时间)村级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;第四步,群众说事,让与会村民畅所欲言、问政质询、反映问题、提出意见,并详细记录、积极回应;第五步,会议总结,由乡镇主要领导对村“两委”班子作出点评,并回应具体诉求。

推进“广场夜谈”,沭阳准确识别民情民意民需变化,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积极调整乡村治理结构,搭建村干部与群众、乡村与群众之间的对话平台,探索协商机制,实现机制与载体的有机融合,做到群众事公开议、抓紧办。仅桑墟镇就通过“广场夜谈”收集反映问题余件,已解决件,化解率达96%,年镇村两级整治黑臭水体38条、修建镇村道路27条、建设公厕20座、建立农桥余座、修建“倒虹吸”水利工程解决桑西片1.2万亩土地近30年的“灌溉难”、改造提升或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个、关停散乱污企业38家、取缔非法养殖50家。

几点启示和建议

03

归纳沭阳县“广场夜谈”农村社区协商经验,主要有以下五点:

一是重塑了乡村治理体系。乡村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,乡镇作为重要力量应充分参与乡村治理。许多地方现实是,乡镇党委政府推动乡村治理往往是“从上而下”“以上推下”,行政命令多、强制性色彩重,往往扮演“组织者”“推动者”,而不是“参与者”的角色。作为常态化机制化的“广场夜谈”对乡村治理体系的改变效应明显,乡镇党委政府直接与村民协商对话,实际是对治理主体、治理结构、治理方式和治理流程的调整和创新,是对乡村治理体系的重塑。治理主体上,乡镇党委政府、村“两委”和村民等共同参与,强化了治理主体的力量,合力作用明显;治理结构上,乡镇常态化的“夜谈”介入和驻村工作组的稳定介入形成了“扁平化”治理结构,打破原先乡村治理“封闭式”“小圈子”的结构,“第三方”公信力得到充分体现;治理方式和治理流程上,稳定的问题发现、解决、反馈和对话协商机制,改变了以往单一问题处理方式,需求的表达、问题的解决更加精准。

二是优化了村镇互动关系。农村社区与乡镇权力边界关系是乡村治理无法绕开的核心问题之一。村民自治与乡镇指导的关系往往受到诟病,如“负担重”“行政化”等。“广场夜谈”起到政策法规宣讲、化解群众疑惑、解决群众问题的作用,一定程度上减轻村“两委”负担,释放乡镇最大善意。同时,也压实村“两委”责任,赋能予村,激发村级组织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三是创新了协商体制机制。“广场夜谈”体现了“商量”特色,是新时代农村社区协商的实践创新。时间灵活,一般集中在晚上,因为白天务工人员外出多;形式多变,可以是面面俱到,也可以就一项专门听证;方式科学,利用广场平台“面对面”拉家常,把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办、民事民管落到实处;内容丰富,包含了测评、述职、质询、解答等环节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、问题解决反馈机制。

四是增强了群众获得感。公众参与是基层民主的核心,乡村治理的首要主体是广大农民,村民自治不是村“两委”自治,也不是“两委”替农民做决定,而是让农民广泛参与,充分表达诉求,提出意见,自己的事情自己办。“广场夜谈”让群众真正当家作主,测评、质询村“两委”,向村“两委”及镇领导提建议,群众诉求得到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shuyangxianzx.com/syxzp/12237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